永乐前期,在山阳(淮安)与清河(淮阴)二县之间,又设立了清江造船厂。
清江督造船厂,巅峰时期的模规,有四个总厂,82个分厂,厂区沿河运绵延延展,长达23里,船匠工人多达五六千,每年可造大小船只近600艘。
可见明朝初期船只的建造之发达,据统计,明朝半个世纪就有3万多条船下水。
不过现在无论是龙江船厂还是清江船厂,都已经凋零了,工匠只剩千余人,大型福船都没有能力建造了,造的少许草鳖船,和沧海船,更多是造的一些鸟船和快船,还有供江河的运船。
朱由崧一声叹息。
现在要建设远洋水师,必须得建造大型的福船。
他仔细的看着档案,了解大明的战船。
大明战船大体共分六种型号,对应相应的大小。
一号二号福船,势力雄大,便于冲犁。
一号福船长有50米,吃水二丈(6.6米)
二号福船,吃水最少一丈(3.3米)
三号哨船,又称草撇船;四号冬船,又叫沧海船。
哨船与冬船比福船小,便于攻战追击,海沧船吃水七、八尺,就是没有风帆也可在海上较快行动。
还有五号名鸟船,六号名快船,快船又称开浪船,开浪船更小,吃水三、四尺,容纳三十到五十人,便于哨探!
福船上装备大发贡、碗口铳、鸟嘴铳、喷筒等大小火器。
福船自宋朝就有了,因其稳定性较好,经得起风吹浪打,能够驰骋大海横跨欧亚。
明朝的福船不仅是海上的货物运输船,指挥船和作战船都是用福船。
福船甲板宽大,既可以做运船,也可以装备不少火炮,也是主要的海上作战船。
但几百年过去了,大明朝廷的造船能力不升反降。
现在郑芝龙结合西方改造的战船,都比朝廷的造船能力强。
其实这个时代中国的造船技术,已经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了。只不过因为蒸汽机船还没出现,差距没有那么明显而已。
明末数次海上与欧洲的海战都赢了,崇祯十年发生的明朝与英军的海战。
英军战船被打败,赔给明朝2800两银子。
可能大家觉得英国战败,还赔款了,大明朝是不是很牛逼?
好吧,的确有点牛逼!
不过历史的真相,永远不能只是看表面那么简单,不能用一加一等于二的思维去看对待这段历史。
咱们得摆事实,讲逻辑。
英国船队从欧洲远洋万里来到中国家门口,补给能力根本就没有,才被明军围着狂殴爆捶。
朱由崧认为假如明军的船队去远洋欧洲,把那些国家的船队爆捶一顿才算真本事。
在海上航行,福船和西式盖伦船、卡瑞克船相比,载重占优,但是因为船弦低更容易翻船;要是破了个大洞,因为有水密舱设计,福船活下来的几率又更大,但是破洞的概率,大明的福船又远高于盖伦船等西式帆船。
现在这时代西方欧洲帆船,和中式帆船最大的不同,在于船体结构和船帆的应用。
中式的帆船不管是广船还是福船,或是沙船,多利用肋板来取代船只肋骨,同时构成水密隔舱,这样一来抗沉性比较好。
但是船体结构却受到了限制,使得中式帆船无法像西方帆船那样,有两层以上的通甲板。
而西式帆船虽然没有采用水密隔舱技术,但是却大量使用了密集的肋骨,同时加厚了船板的厚度。
西式帆船虽然抗沉性受到了影响,但是却通过密集粗大的肋骨,加强了船体的结构强度,形成了船体内通长的甲板,方便在船上放置更多的火炮,也可以承受住火炮开火时巨大的后坐力。
这使得西式帆船得以大海之上,往往是几条西式帆船,就可以抵挡住几十条中式帆船的围攻,而且还能立于不败之地
现在朱由崧不但想建造大型福船,还想造西式的盖伦船。
想到这里,朱由崧准备让人去叫澳门的那些洋鬼子来谈谈。
郑芝龙都能请雇佣兵,他朝廷为什么不行,也可以尝试一下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