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 > 女生小说 > 南明:重生朱由崧 > 第137章 明朝选官和内阁制度

第137章 明朝选官和内阁制度(2 / 2)

为什么明仁宗才当十个月的皇帝,却博得了非常贤明的名号。

朱由崧严重怀疑,这和明仁宗朱高炽提高内阁大臣地位权力有绝对的关系。

后来的朱家天子越来越压不住内阁的这些文臣,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,当然这和一些皇帝摆烂也有直接关系。

从明宣宗时期开始,内阁有了票拟制度,就是内阁大臣草拟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,用小条贴在奏章上,供皇帝参考采用。

而票拟往往都是敕谕发往全国实行,内阁的权力逐渐的变大。

这样一来,内阁大臣利用审核奏章和票拟的机会,稳稳压在六部大臣之上,取得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。

万历以前,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皇帝特简,自从万历开始,则多是会推制选出。

明朝内阁的建立到崛起,慢慢成为朝堂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,参与国家决策,对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,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特别是明朝中后期,一些皇帝在摆烂的情况下,内阁起到了中流砥柱,稳定明朝帝国政局的重要作用。

但其实大明的内阁始终只是一个辅助性机构,并没有完全代替宰相的功能和地位,因为内阁的拟票,还得经过太监的批红,受到了太监的制约。

就是到了明后期,出现了如严嵩、张居正这样的强权内阁首辅。

张居正还得和太监冯保搞好关系呢。

所以明朝的内阁大臣和汉唐时的宰相相比,还是差远了。

明朝的内阁大臣,在皇帝比较强势时,他们还是要听命于皇帝,依附于皇权,因此内阁本质上是皇权的外延与扩张。

现在朱由崧并不怕内阁强大,他现在可是拥有三大御营,15万兵马在手,一个有军权的天子。

那怕是最后直接掀桌子,他都有自己的底牌。

所以会推就会推吧,这个制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。

谁知道将来自己的后代会出个什么样的皇帝呢。

朱由崧召开群臣会推,第一轮的会推很快就出来了。

好家伙,果然如他所料,阮大铖和钱谦益在内阁之列。

朱由崧在阮大铖的名字上打了个叉,直接驳回。

经过几轮会推,在相互博弈之下,终于出了朱由崧比较满意的人选。

黄道周、钱谦益、袁继咸和左懋第都在列,少了何腾蛟。

以往的内阁大臣,都得是翰林院,庶吉士出身才有资格。

而何腾蛟只是举人出身进入官场,连进士都不是,自然受到了排挤。

朱由崧自知何腾蛟能力不算差,但是历史上的所作所为,确实算不得是扛鼎人物,民族气节是有了,算是一种忠臣误国吧。

朱由崧把最后会推的人选确认下来。

现在内阁大臣是,首辅马士英,次辅袁继咸,群辅臣史可法、黄道周、左懋第、钱谦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