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 > 仙侠修真 > 导演从1997开始 > 第202章 《白日梦想家》首映

第202章 《白日梦想家》首映(1 / 2)

“周导演年客气了,我现在就是个老头子。”

金庸的语气很热情,和周洛客套过后问起了周洛的目的:

“不知道这次周导来访,是想和我商谈一下哪部作品?”

周洛注意到了金庸的用词,十分的讲究:“商谈”。

显然金庸在等周洛的主动开价,自己稳坐钓鱼台。

周洛对他的小心思并不在意,金庸的改编权虽然不便宜,不过也说不上多贵,这是有市价的。

像《笑傲江湖》按市价差不多就是五十万,他为了在内地推广,等于是白送给了央视。

(这价格是金庸自己说的,并没有大伙想象中的那么贵,金庸主要是为了卖书。)

周洛这次是想两部一起谈的,《射雕英雄传》和《神雕侠侣》,也不需要金庸白送,这点钱就是洒洒水了。

金庸在一些人心中是一代武侠大师,所以凭着小说的印象就以为他有侠义心肠,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。

这一点看他的成长经历就能窥得其中原因,他出身近代江南地主家庭,时代变故之下流落香港,只能办报赚钱。

他本身是并不“热爱”写武侠小说的,一开始就是赶鸭子上架,写了《书剑恩仇录》结果意外的一炮而红。

这件事后,金庸发现了自己可以用这个吃饭,同时办报还符合旧时代士大夫那种‘立言’的思想。

他本质上是个商人,写武侠小说就是为了冲《明报》的销量。

当时《明报》草创,销量可怜,亏损严重,全靠武侠小说站稳脚跟。

写过东西的都知道,小说连载不能断,还要保证吸引读者,他应对起来也非常吃力。

从他的小说反复改设定、吃书就能看出来,他当时为了讨好读者费了多大功夫。

所以,等《明报》已经壮大起来之后,金庸也就不太想写了。

后来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香港有一股报刊热,很多报纸、期刊估值都非常高,这个原因也和内地需要宣传机构有关。

周洛看似随意的问道:

“查先生,央视那边拍《笑傲江湖》,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授权其他的给他们的?”

金庸没有表明态度,而是反问道:

“不知道周导演是怎么看的?”

周洛也不想跟金庸多聊,他这人唯利是图,跟他聊感情没多大用处,还是直接谈价格就行。

周洛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着说道:

“查先生,央视那边我没什么想法,不过我这次过来是想拿下《射雕英雄传》和《神雕侠侣》的两部作品。”

金庸要的就是这句话,央视拍还是洛书拍对他而言无所谓,二者的实力都很强。

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在内地的影响力,版税才是他的收入大头。

在周洛挑明来意之后,金庸笑道:

“这两部作品倒是还没有授权给央视,周导演来的正好。”

周洛也露出职业假笑,说道:

“查先生的作品都很优秀,只是我们公司制作能力有限,暂时就先商谈这两部作品了。”

“两部打包的话,我们可以给到一百五十万这个价格。”

周洛也不想抠抠搜搜再和金庸扯皮,直接给他开了个高价,直接封住他的口。

“不过还有两个小小的附带请求。”

金庸对价格很满意,听到周洛说还有请求,开口问道:

“什么请求,周导演请讲?”

“倒也不是什么别的,我们一条一条说吧。”

周洛伸出手竖起食指说道:

“第一个是因为拍摄需求,需要对剧本有一些改动,当然大意不会变,主要是在一些支线和细节。”

“这没问题,周导演的把控能力我是信得过的。”

这个要求金庸答应的很痛快,他并不是非得要求人全部照着拍。

他自己也没少干修改吃书这种事情,周洛提出这点要求他也不会拒绝。

像张继忠标榜的完全忠于原著,那属于给自己脸上贴金,顺便找个炒作的点,搞搞热度而已。

“第二点呢?”

金庸追问道。

“第二点也很简单,就是在《射雕英雄传》上映之后,如果反向尚可,我需要后续其他作品的优先购买权。”

金庸靠在沙发上调整了一下坐姿,考虑了几秒钟之后问道:

“这个后续其他作品范围太大了,我没法全部答应下来,最多一两部。”

说实话,这第二条的约束力没什么强制性,因为约定是‘反向尚可’,这个‘尚可’是具体什么程度,是个很主观的东西。

要是金庸真的拉下脸皮否认,那周洛也没办法。

不过金庸的回答也在周洛的接受范围之内,除了《射雕》和《神雕》,周洛想改编的金庸剧并不多。

除了《倚天屠龙记》也就是《天龙八部》了,《鹿鼎记》难度太大,而且容易吃力不讨好。

金庸的态度还算可以,在商言商,双方说定之后,他也没再多话,点头说道:

“周导演这次的诚意我看在心里,而且价格很公道。”

“不过央视那边……”

“这不劳查先生费心,我到时候自会和央视交涉,我在那边还算有几分薄面。”

“那我们合作愉快?”

“合作愉快!”

周洛和金庸握了握手,算是把这事定下了,随后客套了两句就起身告辞。

回去的路上,老张难得的和周洛聊起了天:

“老板,没想到金庸是这个样子。”

“你想着他是什么样子?”

周洛挪了挪屁股,找了个舒服的姿势。

反正香港这交通拥堵程度也开不快,周洛也乐得和老张聊聊。

“他是个写书的商人,又不是真是大侠。”

“我知道,就是感觉心里有点失望。”

老张目光看着前方,语气中带着点偶像塌方的失落感。

“当时我们当兵的时候,在那边听指导员讲故事,就讲的《素心剑》。”

老张口中的《素心剑》是《连城诀》最初的名字,后来才改成《连城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