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4章 商路(1 / 1)

他明白,无论身处何地,只要心中有诗,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然而,每当夜深人静,沈墨依然会想起长安,想起曾经的理想和抱负。他会独自一人坐在窗前,望着明月,喝着酒,心中的惆怅依旧挥之不去。但他知道,生活还要继续,他会带着这份惆怅,在诗的世界里继续前行,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。春去秋来,江州的山水见证了沈墨的改变。他的诗风不再局限于往日的愤懑与哀怨,而是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悟与豁达。尽管被贬谪的命运无法改变,但他在这异乡之地,用笔墨耕耘出了一片新的天地,而那些借酒浇愁的日子,也成为了他生命中一段独特而难忘的经历。这个故事刻画了诗人被贬后的心境转变与挣扎。若你觉得故事节奏、情感表达需要调整,或是想增添新的情节元素,欢迎随时告诉我。

凤栖朝堂大胤朝隆庆三年冬,寒风如刀,将苏明棠单薄的身影刮得摇摇欲坠。她攥着被撕碎的婚书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鲜血顺着指缝滴落,在雪地上晕开点点红梅。方才兄长那句“女子读书无用,换五十两银子抵赌债正好”还在耳畔回响,十七年的亲情,终究抵不过赌场的骰子声。“卖女儿咯!清秀伶俐的小娘子,只要五十两!”牙婆尖利的嗓音刺破长空。苏明棠望着不远处那辆封闭的马车,车厢缝隙里渗出暗红血渍,突然想起前日巷口饿死的乞儿——他们的命运,或许都会终结在这辆载满“货物”的马车上。就在牙婆的手即将抓住她手腕时,一道月白色身影闪过。“且慢。”来人手持油纸伞,绣着金线的衣摆扫过雪地,“我要了。”苏明棠抬头,正对上一双琥珀色的眸子,那目光像是能穿透她千疮百孔的灵魂。此人竟是京城闻名的商贾之女顾明澜。马车驶离时,苏明棠透过车窗看见兄长数着银子眉开眼笑,而她的绣鞋遗落在雪地里,像一只折翼的蝴蝶。“为何救我?”苏明棠蜷缩在马车角落,声音沙哑。顾明澜将暖炉推过来,笑道:“我在你眼中,看到了和我一样的东西——不甘。”她展开一卷《女诫》,墨迹间却批注着治国方略,“这世道要吃人,但总有人要咬碎它的牙。”在顾家,苏明棠开始了重生。白日她扮作小厮跟着账房先生学算账,夜里则躲在阁楼研读经史子集。顾明澜常来与她对谈,从《资治通鉴》谈到西域商路,烛火摇曳间,两个女子的志向渐渐燎原。然而好景不长,三年后顾家因一桩走私案获罪,抄家前夜,顾明澜将一本盖着户部印章的账本塞进她怀中:“去应天书院,找陆子安。”应天书院的门槛比苏明棠想象中更高。当她女扮男装站在山门前,望着“女子不得入内”的牌匾,指甲几乎掐进掌心。正巧此时一辆马车驶来,车帘掀起时露出半截玄色蟒纹——竟是当今太子赵承钧。“让开。”侍卫的呵斥声中,苏明棠突然开口:“敢问殿下,治国可分男女?”赵承钧目光扫过她束起的发冠,嘴角勾起:“若能答上本太子三问,便准你入学。”三日后,书院演武场上,苏明棠当着满堂师生的面,以“如何平衡江南赋税”“西域商路之弊”“寒门选才之法”三个策论折服众人。当她挥毫写下“治天下者,当以才不以性别”时,赵承钧击节赞叹,而台下学子们望着她遒劲的字迹,眼中多了几分复杂。然而入学只是第一步。同窗的刁难、夫子的偏见、随时可能被拆穿女儿身的危机,如影随形。最惊险的一次,同窗故意撞翻水盆,苏明棠避无可避,青丝散落的瞬间,她抓起砚台砸向铜镜,冷笑道:“不过是幼时生了场怪病,毛发尽脱,诸位如此好奇,莫不是断袖之癖?”在书院的日子里,苏明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她左膀右臂的寒门学子江砚白。江砚白出身贫寒,却有着过人的谋略,两人常常彻夜探讨治国之道,从农田水利到边疆防务,无所不谈。时光飞逝,转眼到了大比之年。苏明棠以一篇《论天下之治》力压群雄,夺得头筹。当她站在金銮殿上接受皇帝嘉奖时,赵承钧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。下朝后,赵承钧单独召见了她,直言道:“朕需要一把利剑,刺破这朝堂的腐朽。你,可愿为朕所用?”苏明棠跪地叩首:“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。”从此,她踏入了波谲云诡的官场。初入官场,她被分配到户部做一名小吏。在这里,她凭借着在顾家学到的算账本领和在书院积累的学识,很快就发现了户部账目中的诸多漏洞。她的举动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,弹劾她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向御前。然而赵承钧力排众议,不仅没有惩罚她,反而将她提拔为户部侍郎。这一举动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,无数大臣联名上书,痛斥皇帝“牝鸡司晨”。面对压力,苏明棠没有退缩。她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整顿漕运、丈量土地、改革税制。每一项改革都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,她的府邸时常被人投掷石块,甚至收到过带血的恐吓信。在改革漕运时,苏明棠亲自前往运河沿岸,实地考察漕运的弊端。她发现漕运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,官商勾结,层层盘剥。为了打破这一局面,她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,启用新人负责漕运事务,并严惩了一批贪污官员。然而,她的改革也引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。漕运改革导致许多依靠漕运谋生的百姓失去了生计,他们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下,聚集起来闹事。

冷无痕接过密旨,单膝跪地:“遵命!”接下来的日子里,冷无痕带着“血滴子”四处搜集证据。